左思《咏史八首·其三》以赞颂古代隐士段干木、鲁仲连为核心,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表达了对高洁品格与独立人格的向往,同时寄寓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具体赏析如下:
一、原文与注释
原文: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緤,对珪宁肯分?
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注释:
段干木:战国魏人,隐居不仕,以礼安邦,曾使秦军罢兵于魏国。- 鲁仲连:战国齐人,以舌辩退秦军,功成拒受赏,体现重义轻利。- “连玺耀前庭”:指代权贵,如赵国平原君佩戴的玉玺,与隐士的清高形成对比。
二、结构与层次
仰慕古人 前两句通过“希”“慕”表达对段干木隐居辅政、鲁仲连舌战秦军的敬仰,点明隐士的“高节”与“功绩”。
概括品质
中间四句“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高度概括隐士的共同特征:不受权贵笼络、临危受命、拒绝功利。
自我投射
后两句“临组不肯緤,对珪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通过反问与对比,抒发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及归隐的决绝,体现“功成身退”的理想。
三、艺术特色
双起单承结构: 先赞段干木隐居,再慕鲁仲连行事,最后以自我反思收尾,层次分明。- 象征手法
四、历史背景与意义
左思作此诗时,正值晋代门阀制度盛行,寒士仕途受阻。他借古讽今,既表达对段干木、鲁仲连的追慕,也暗含对自身遭遇的愤懑,以及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此诗成为后世文人抒发隐士情怀的经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