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改革尝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生平
王安石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其父王益曾任临江军判官。他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此后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政治生涯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由于守旧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他被宋神宗再次起用,但不久后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病逝于钟山,享年66岁。
思想与文学
王安石在哲学上提出了“五行学说”,用以阐述宇宙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的哲学命题“新旧之分”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散文简洁凝练,论点明确,逻辑严谨,说服力强,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诗风含蓄深沉,深邃柔美,被誉为“王体”。
主要成就
王安石的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此外,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谥号与追封
王安石死后,累为太傅,谥号“文”,称为王文公。晚年封荆国公,故时人呼为王荆公。
总结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在政治、文学和思想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他的改革尝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政治生涯充满波折,但他的改革思想和文学成就仍然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