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的出处及后续发展,可综合以下信息:
一、成语出处
该成语出自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原文为:
>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背景补充:晋悼公为防止诸侯联合伐郑后可能出现的危机,接受魏绛劝谏时引用此语,强调在安乐时需警惕潜在危险。
二、相关成语与典故
有备无患 该成语与“居安思危”紧密关联,出自《尚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后演变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完整表述。
未雨绸缪
源自《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雨,彻彼桑土。” 后与“居安思危”并称,强调提前准备的重要性。
历史典故
- 晋悼公: 因魏绛以“居安思危”劝谏而采纳其意见,避免因胜利自满引发危机。 - 外汇管理
三、核心思想
该成语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预防为主,提醒人们在顺境中保持警惕,通过提前规划和准备应对潜在风险。这种思想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及思想家所推崇,如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朱柏庐的“未雨而绸缪”,以及《礼记·中庸》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总结:该成语不仅是古代典籍中的智慧结晶,也是现代社会风险管理、个人修养的重要原则。其内涵通过历史典故不断被诠释和延伸,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