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旁敲侧击”的造句及含义,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含义
“旁敲侧击”指说话或写文章不直接说明本意,而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暗示或讽刺,常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表达观点或批评。
二、典型用法
人际交往 通过间接方式试探或表达意见,避免直接冲突。例如:
- “他旁敲侧击地试探了对方的立场后,才表明自己的看法。”
- “大家都是老朋友了,有话直说,用不着这样旁敲侧击的。”
文学表达
增强含蓄性和艺术性,常用于小说、散文等体裁。例如:
- “法官旁敲侧击,让狡猾的歹徒无法招架,终于俯首认罪。”
- “她用旁敲侧击的手法,将内心的挣扎隐晦地展现出来。”
特殊场景
在谈判或复杂情境中,通过迂回方式传递信息。例如:
- “这件事有难于骤明者,非旁敲侧击,用借宾定主之法,则无皂白。”
三、结构解析
成语组成: 由“旁”“敲”“侧”“击”四个字组成,比喻用间接方式“攻击”或“表达”。- 语法功能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拐弯抹角、含沙射影、旁敲侧击(本身)。- 反义词:直截了当、明言不讳、开门见山。
五、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后随《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常用成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旁敲侧击”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技巧,更蕴含了人际交往中的智慧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