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达正月十五孤独感的古诗,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王守仁《元夕二首·其一》
原文: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赏析:首联直接点明“故园今夕是元宵”,但诗人却独自在荒村度过,通过“独向蛮村坐寂寥”等句将孤独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虽身处异乡,却因无世俗纷扰而心境平和。
二、连文凤《己丑元宵》
原文:不因灯火有元宵,强把时光慰寂寥。十四年来无此兴,三更踏月过河桥。 赏析:此诗以“不因灯火有元宵”反衬寂寥,虽身处热闹节日,却因多年未过此节而倍感孤独。后两句通过“三更踏月过河桥”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寂感。
三、其他相关作品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通过“千门开锁万灯明”的盛景,反衬出诗人独处时的寂寥:“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形成鲜明对比。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虽然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隐含了诗人对往事的孤独追忆。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通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达物是人非的孤独感。
四、补充说明
王守仁的诗因身处偏远村庄,更显心境澄明与孤独的辩证;
连文凤则通过自我劝慰(“强把时光慰寂寥”)展现隐士般的心境;
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以宏大场景反衬个体孤独,意境深远。
以上作品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元宵节中的孤独感,既有身处异乡的寂寥,也有物是人非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