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出自唐代诗人张祜的《中秋月》,其含义和赏析如下:
一、字面含义
“一年逢好夜”:指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仅有这一夜的夜晚是如此美好。这里的“好夜”不仅指中秋之夜的明月,更包含秋夜的清冷、静谧与诗意。
“万里见明时”:强调明月的光辉普照天下,无论身处何方,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这种时空的辽阔感,突显了中秋月夜的普遍性与永恒性。
二、深层意境
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诗中通过“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描绘出中秋月夜的清雅氛围,桂花的意象更增添了神秘与浪漫色彩。明月成为引发诗人情感的媒介,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时空的辩证
“一年”与“万里”的对比,形成时空的延伸感。既感慨自然规律的循环(一年仅一次中秋),又通过“万里”突破地理限制,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普遍体验。
哲理的隐含
诗句隐含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在永恒的自然规律中,人类的情感与存在显得短暂而珍贵,从而引发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三、艺术特色
时空交错: 通过“清秋”(时间)与“万里”(空间)的并置,营造出开阔的意境空间。 以景寄情
综上,这句诗以中秋月夜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时空的拓展,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寄寓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