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对事物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评价标准,其内涵与作用可概括如下: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基于人的思维感官,是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作用、效果及重要性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对善恶、美丑、重要与次要的判断标准。例如,对于职业选择,有人可能将社会贡献视为最高价值,而有人则更注重个人成就或物质回报。
二、价值观的作用
导向功能
价值观决定行为动机和目标方向。在相同情境下,不同价值观会导致不同行为选择。例如,环保主义者会优先选择绿色出行,而企业主可能更注重经济效益。 *案例*:两位医生面对紧急情况,一位选择救治普通患者,另一位则优先救治高收入患者,体现了不同价值观对行为选择的导向作用。
凝聚功能
共同的价值观能形成社会共识,增强群体凝聚力。例如,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案例*:在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无私奉献,体现了“团结互助”价值观的凝聚作用。
规范功能
价值观通过社会舆论和规范约束行为。违反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可能受到谴责或制裁。 *案例*:诚实守信是商业社会的核心价值,欺诈行为因违背此规范而受到法律制裁。
激励功能
价值观能激发内在动力,驱使人们追求理想目标。例如,科学家因对知识的追求而投身科研,运动员因为国争光而刻苦训练。 *案例*:马斯克凭借“改变世界”的价值观,推动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
三、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区别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看法,属于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认知;
价值观则侧重于对具体事物(如职业、道德)的价值判断,是人生观的外在体现。 例如,人生观强调“追求自由”,价值观则体现为“独立自主”的行为准则。
四、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
价值观通过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途径形成,并随着社会变迁而演变。例如,现代社会强调平等与包容的价值观,部分传统行业则仍受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在心理咨询中,探索价值观有助于明确生活方向、提升决策能力。
综上,价值观是行为与认知的基石,其作用贯穿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