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以下是其背景资料的综合介绍:
一、基本信息
出生与籍贯:出生于江西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祖籍为临江军(今江西樟树)。
家庭背景:出身仕宦家庭,父亲王益曾任临江军判官,自幼接受良好教育。
字号与谥号: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追封荆国公,世称“王文公”。
二、政治生涯
早期仕途 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历任淮南节度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展现卓越的行政能力。在鄞县推行青苗法,改善民生。
核心改革时期
-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领域,旨在富国强兵。
- 变法核心措施包括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但因保守派反对,最终在元祐元年(1086)被罢相。
晚年与去世
熙宁九年(1074)再次被起用,后隐居江宁(今江苏南京),1086年病逝于钟山,享年66岁。
三、思想与文学成就
哲学思想: 创立“荆公新学”,主张“疑经变古”,推动宋代疑经变古学风,提出“新故相除”的辩证法命题。 文学造诣
历史评价: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改革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历史影响
政治变革:新法推行虽遭挫折,但为北宋后期社会经济改革奠定基础,具备近代变革特点。
文化贡献:通过著书立说和学术交流,推动宋代文化发展,与欧阳修等文学家并称“唐宋八大家”。
综上,王安石以坚定的改革信念和卓越的实践能力,成为北宋中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