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是爱尔兰著名的剧作家、批评家及社会活动家,以下是其核心资料与代表作梳理:
一、生平背景
出生与教育 - 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小公务员家庭,父亲为酒商,母亲为音乐教师,早年接受严格上等教育。
- 13岁能吹口哨创作歌剧片段,15岁因家庭贫困辍学,后从事房产公司学徒。
职业与创作转型
- 1882年后移居伦敦,初期从事新闻工作,1892年因《不愉快的戏剧集》(含《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开启戏剧创作生涯。
- 受易卜生影响,逐步转向现实主义戏剧,1896年后创作《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等经典作品。
二、主要代表作
戏剧作品分类
- 《不愉快的戏剧集》(1892): 包含《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荡子》,揭露资产阶级虚伪与性别歧视。 - 《愉快的戏剧集》(1905-1908)
- 《为清教徒写的戏剧集》(1913-1917):包含《魔鬼的门徒》《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抨击帝国主义侵略。
- 其他重要作品:《伤心之家》(1917)、《苹果车》(1925)、《圣女贞德》(1923)等。
戏剧特色 - 以幽默讽刺语言揭露社会弊端,如《华伦夫人的职业》通过卖淫者形象批判社会禁忌。
- 哲学思考融入作品,如《人与超人》探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社会影响与荣誉
文学地位:
开创英国戏剧新范式,被誉为“戏剧界革新家”。
诺贝尔文学奖:1925年因《英国佬的另一个岛》等作品获此殊荣,奖金捐赠给穷作家。
社会活动:支持妇女权益、主张选举改革,积极宣传费边社会主义。
四、思想与争议
改良主义立场:虽接触社会主义,仍主张渐进改革而非暴力革命。
争议性:部分作品如《圣女贞德》因历史人物塑造引发争议。
以上内容综合自多份权威资料,涵盖萧伯纳的生平、创作历程及代表作品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