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对春天的别称、雅称和代称,综合多来源资料整理如下:
一、 三春
最经典的划分方式,将农历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统称“三春”,简称“春”。
二、 九春
春季三个月共90天,按十天为一春计算,故称“九春”。
三、 青春
特指春季草木茂盛、青葱葱郁的景象,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为此意。
四、 青阳
形容春天阳光温和明媚,陈子昂《感遇》诗“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描绘其特点。
五、 艳阳
突出春季阳光灿烂,杜甫《丽人行》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中“春风”即含此意。
六、 芳春
因百花盛开、草木萌发得名,陆游《长安有狭邪行》“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描绘其美景。
七、 阳春
特指江南地区春季,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阳春三月”成为经典名句。
八、 天端
春季为四时之首,故称“天端”,《公羊传》记载“春者何?岁之始也”。
九、 青帝/苍灵
青帝为东方之神,司春之职,故以“青帝”或“苍灵”代称春天。
十、 东陆
指东方七宿所在的区域,对应春季,鲍照《学刘公干体》诗“艳阳桃李节”即用此称。
十一、 花月/莺时
分别指春季赏花和黄莺啼鸣的时节,常与“东陆”连用。
十二、 淑节/韵节
淑节指春季的节令,韵节则与音乐相关,体现春季的和谐美感。
十三、 芳岁
特指春季,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中“芳岁”即代指春天。
十四、 发生
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描述春季万物萌发的景象。
十五、 其他雅称
包括“阳节”(如张九龄《巡属县道中作》)、"春王"(孟春为春王)、"春衫"(白居易《琵琶行》)等。
需要说明的是:
1. 以上别称多与季节特征相关,如"三春"基于农历划分,"九春"源于时间计算。
2. 部分雅称存在多义性,如"青阳"既可形容阳光,也可指代春天。
3. 代称如"阳春"在特定语境中可指代江南或恩泽,需结合具体文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