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助词是文言文中不可或缺的虚词,主要功能包括结构助词、音节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类。以下是具体分类及常见用法:
一、结构助词
之 -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动宾结构变为偏正短语。例如:
- 《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是”即“这是”)
-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修八尺有余”为偏正短语)
- 作用:类似现代汉语的“的”“的儿”。
者
- 作主语、宾语或定语,表示人、事、物的指代。例如:
-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作主语)
- 《论语》:“见贤思齐焉。”(“焉”作宾语)
所
- 与“者”结合构成“所字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例如:
- 《史记》:“燕太子丹以樊於期死谏,赵王喜以诸侯礼葬之。”(“之”代指樊於期)
- 《论语》:“不亦乐乎?”(“乎”为语气词,与“所”无关)
是
- 作判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为”。例如:
-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判断句)
- 《史记》:“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代指“人”)
见
- 表示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例如:
-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表被动)
- 《史记》:“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被”表被动)
被
- 与“见”同义,表示被动。例如:
- 《史记》:“秦始皇东巡,被赵高所害。”(“被”表被动)
二、音节助词
乎
- 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啊”。例如:
-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疑问语气)
- 《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叹语气)
焉
- 多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哪里”。例如:
-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反问语气)
- 《战国策》:“九皋之下,何以先至焉?”(疑问语气)
三、语气助词
也
- 表示肯定、判断或语气停顿。例如:
- 《论语》:“不亦乐乎?”(语气词)
- 《史记》:“太史公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判断语气)
矣
- 表示完成或变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了儿”。例如:
-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矣?”(完成语气)
- 《史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变化语气)
四、其他特殊用法
夫: 发语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例如: 《论语》:“夫学须静也。”(发语词) 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