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忍俊不禁”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看到或听到某些事物时,因觉得有趣或可笑而无法控制自己发笑。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忍俊:指含笑、微笑的状态,原指抑制锋芒外露,后多用于形容抑制不住的笑意。
不禁:表示无法控制自己,常与“忍”字连用构成成语,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
整体含义:形容笑到无法抑制,常带有突然性或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出处与典故
典故来源:该成语出自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征部》,原文是周戎在任吏部郎中时,将新制官印题词“当有千有万,忍俊不禁,考上下”,以幽默方式表达对官印的喜爱。
其他出处:宋代悟明《法演禅师》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用法,但更侧重禅宗语境中的自然微笑。
三、近反义词
近义词:哑然失笑、忍俊不住、喜不自胜。
反义词:泣不成声、强颜欢笑。
四、用法示例
描写人物:
小孙在领导身后做滑稽动作,逗得同事忍俊不禁,“哧哧”地笑了起来。
描写场景:
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大人们忍俊不禁,孩子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五、结构与语法
结构:偏正式成语,可作谓语或状语。
用法: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表达,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令人忍俊不禁”是一个兼具文学性和生活性的成语,广泛用于描述因趣味性或感染力引发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