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后更名易简、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先驱者。以下是关于他的综合介绍:
一、个人背景与仕途经历
出身与教育 龚自珍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龚禔曾任内阁中书,父亲龚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他自幼受乾嘉学派影响学习《说文解字》《国语注补》等经典,12岁开始系统学习经学。
仕途坎坷
27岁中举,但屡次会试未中,38岁才中进士,先后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但因直言敢谏屡遭排挤。道光十九年(1839年)辞官南归,次年去世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二、思想与文学成就
经世致用思想
龚自珍主张“更法”“改图”,主张通过改革政治、振兴国家,其思想融合了经世之学与现实关怀,代表作包括《己亥杂诗》《乙丙之际箸议》等。
文学贡献
- 诗歌以批判现实、呼唤变革著称,如《己亥杂诗》集中反映其爱国情怀。
- 文学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三、历史评价
柳亚子赞誉: 被柳亚子评为“三百年来第一流”,高度评价其诗文的创新性与思想深度。 改良主义先驱
四、其他重要事迹
支持禁烟运动: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主张抵御外国侵略。
晚年生活:辞官后定居昆山,潜心著述,著有《定庵文集》《农宗》等。
龚自珍的生平和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其作品至今仍被研究,其爱国情怀与改革精神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