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和“络绎不绝”都是汉语成语,均用于形容连续不断的状态,但侧重点不同:
一、核心含义
此起彼伏 形容事物发展变化不断,常用于描述声音、浪潮、活动等有起伏、交替出现的情况。例如:
- 战斗声此起彼伏,场面异常激烈
- 潮汐涨落此起彼伏,形成壮观的自然景观
络绎不绝
专指人、车马、船只等连续不断往来,多用于描述繁忙的交通或人群流动。例如:
- 节假日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 马路上车辆络绎不绝,交通拥堵
二、使用场景区分
此起彼伏: 侧重动态变化,强调“起伏”感,如声音的高低起伏、人群的潮汐式流动。- 络绎不绝
三、近义词与区别
| 成语 | 近义词 | 区别点 |
|------------|----------------------|----------------------------|
| 此起彼伏 | 蜂拥而至、接踵而至 | 侧重人群或事物的起伏变化 |
| 络绎不绝 | 川流不息、人山人海 | 专指人、车马的连续流动 |
四、补充说明
成语出处:
“络绎不绝”出自《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
褒贬性:两者均为中性偏褒义,前者多用于描绘热闹场景,后者强调秩序井然的持续流动。通过以上分析,可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成语。若需形容声音波动,用“此起彼伏”;若强调人群或车流的持续流动,则选“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