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下是对该篇的全文解析:
子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译文:
孔子说:“我传述前人的知识而不自己创作,对古代文化抱有信仰并喜欢它,我自认为很像我们的老彭(商朝后裔,孔子的先祖)。”
解读:孔子强调自己只是传承古代文化,而不进行新的创作,表现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信仰。
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勤奋学习而不感到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多少?”
解读:孔子表达了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教育的执着,认为这些品质是作为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德行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习,听到正义不能去实践,有错误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解读: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学问的重要性,认为这些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暇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
解读:这表现出孔子在闲暇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子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实在太衰老了,我竟然很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解读:孔子在感叹自己的衰老和对周公的敬仰,周公是古代贤人,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人格。
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
解读:孔子提出了追求人生理想的具体路径,强调德、仁、艺三者的结合。
子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束脩:代表十五岁以上的人。
解读:孔子广收弟子,不教无类,即使是象征性的见面礼也不在乎,体现了他的教育平等思想。
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方面,我就不再多说了。”
解读: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强调启发式教育,认为教育要适当地引导,不能盲目灌输。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解读: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不曾吃饱过,表现出他对丧事的尊重和对礼的严格遵守。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
解读:孔子认为在悲伤的日子里应该保持庄重,不宜进行娱乐活动。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发挥抱负,没人任用就安静修行,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空手打老虎,徒步涉水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同去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对任务戒慎恐惧,仔细筹划以求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