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在狱中坚持完成了长篇巨著《史记》。他凭借着继承父亲的遗愿和坚定的信念,忍受身体和心理的折磨,最终完成了一部贯通古今的历史巨篇。
贝多芬与音乐
贝多芬小时候家庭贫困没能上学,17岁后伤寒、天花、肺病、关节炎等疾病接踵而至,26岁失去听觉。在这样的苦难中,他凭借“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音乐家。
爱迪生与发明
托马斯·爱迪生被世人誉为“发明大王”,他一生为人类提供了约二千项大小发明。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勤奋”加“恒心”。为了寻找灯泡内的耐热材料,他先后试用了大约六千种纤维材料,最后找到了碳化竹丝。第一盏竹丝灯虽然亮了1200个小时,但他继续不断探索,持之以恒,不断改进,最后发展到钨丝灯,前后花了20年时间。
陈平与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他忍辱苦读书,最终成为西汉名相。
范仲淹与求学
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自己和儿子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为了恢复自己的“范”姓,与养生之间产生了矛盾,从家出来,住进了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坚持不懈。最终他成为著名学者,并在政治上也有卓越成就。
王坤森与助学
王坤森1932年生,浙江杭州人,1949年入伍,保卫过水电站建设与钢铁生产,荣立三等功。转业后,王坤森在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直至退休。在学校工作期间,王坤森经常关心和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1993年王坤森退休,但他仍然通过各种方式资助困难学生,至今已结对帮扶7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
这些事例表明,信念在苦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