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吝啬鬼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负面人物形象,分别出自不同的经典著作,其吝啬性格和行为方式各具特色。以下是具体介绍:
一、李梅亭(《围城》)
出处:钱钟书《围城》
典型行为:
1. 拒绝给同行生病的孙柔嘉仁丹,后以鱼肝油丸替代,导致孙柔嘉反复呕吐;
2. 带药箱行医却不愿施舍,满口仁义道德却行为矛盾。
二、卢至(《一文钱》)
出处:徐复祚《一文钱》
典型行为:
1. 拾到一文钱却因过于节俭而饿死,被乞丐嘲笑后,为保全颜面花掉;
2. 被化缘和尚戏弄后,方悟出吝啬的愚蠢,最终与妻子一同成佛。
三、监河侯(《庄子》)
出处:庄子《外物》
典型行为:
1. 以“等今年收税三百两”为由,长期拖欠庄子家粮,体现其极度的自私与权术。
四、严监生(《儒林外史》)
出处:吴敬梓《儒林外史》
典型行为:
1. 追求金钱至极,临终前因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不肯咽气,被赵氏抚育至死。
补充说明
成语来源:
“一文钱”出自《一文钱》的卢至故事,现多与“四大吝啬鬼”并称;
“守财奴”等成语也源于此类文学形象。
文化意义:
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人性中的贪婪与自私,也常被用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范式。
以上四大吝啬鬼各有侧重:李梅亭象征伪善,卢至体现执拗,监河侯展示权术,严监生则突出病态贪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