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孩子的称呼因年龄阶段不同而有所区分,这些称谓多与年龄特征相关,并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以下是主要分类及对应年龄段:
一、0-1岁
赤子:新生儿,因皮肤泛红得名,后引申为品德高尚之人。
襁褓:特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因用襁褓包裹喂养得名。
二、1-3岁
孩提:初知发笑的幼儿,出自《论语·为政》。
三、3-8岁
垂髫: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形如羊角,故称“垂髫”。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因束发为髻得名,男女通用。
四、8-10岁
黄口:十岁以下的儿童,借指雏鸟之口。
五、10-15岁
幼学:十岁左右的男孩,开始接受基础教育。
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特指青春期的少女。
六、其他特殊称谓
弟子:体现师徒制度,泛指儿童。
麻儿/蚊子:口语化、亲昵的称呼,反映亲子亲密。
年龄划分补充
始龀:七八岁,换牙期。
束发:十五岁,男子成童礼。
及笄:女子十五岁,插笄礼。
这些称谓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还常见于诗词歌赋中,如“总角之交”“豆蔻梢头二月初”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