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清代蒲松龄为激励自己创作《聊斋志异》而撰写的对联,通过引用历史典故,传达了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励志精神。具体解释如下:
一、典故出处与背景
破釜沉舟 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描述项羽率军渡河后,为断绝退路,破釜沉舟,最终大破秦军。这一典故象征决绝的勇气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最终以少胜多击败吴国。这一故事体现了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的精神。
二、对联整体含义
上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以项羽破釜沉舟的壮举,比喻有志之士通过果断行动终能成功,秦朝的残余势力终被楚国所灭。 下联
通过勾践卧薪尝胆的坚持,说明刻苦努力终将得到回报,越国以弱胜强,最终吞并吴国。
三、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历史价值:此联通过两个经典战例,浓缩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以弱胜强”的精神内核,成为激励后世的座右铭。
现实意义:既是对个人奋斗的鼓舞,也暗含对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呼唤,常被用于激励科研、创业等领域的突破。
四、艺术特色
对仗工整:上下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如“有志者”对“苦心人”,“事竟成”对“天不负”。
典故融合:将项羽、勾践的个体命运与秦、越两国的历史进程结合,形成宏大的历史叙事。
综上,这句话通过典故与对仗,传递了“信念坚定者终获成功,奋斗者终被历史眷顾”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