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曲盘旋的虬枝”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树枝因生长环境或年岁增长形成的独特形态,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核心词解析
屈曲 表示树枝弯曲、不直的状态,强调形态的曲折性。例如“盘曲”“蜿蜒”等词常与“屈曲”搭配使用。
盘旋
指树枝呈螺旋状或环状环绕生长,常与“虬”字结合使用,形成“虬枝”这一固定搭配。
虬
在古汉语中本义指有角的龙,后借指盘曲的龙形或树枝。如吴师道的诗句“夹道万虯枝”中,“虯”即“虬”的异体字。
二、整体意境
自然美感: 通过“虬枝”的形态,可联想到龙蛇舞动的动态美感,常被用于形容古树、松柏等植物的苍劲与神秘。 文学象征
三、应用示例
自然景观:
“古寺深山隐虬枝,云松倒挂入云霄。”(描绘古寺中盘曲的松树枝干)
艺术创作:
“泥塑艺人以虬枝为依托,抚琴冥思,营造出悠然意境。”(表现艺术作品中树枝与人物互动的独特美感)
文化意象:
“虬枝接叶吟风舞露,似与自然共语。”(赋予植物以生命力的拟人化表达)
四、近反义词
近义词:龙槐、虬干、虯枝
反义词:遒枝(指刚劲有力的直枝,如“遒劲”)
综上,“屈曲盘旋的虬枝”通过生动的形态描绘,既展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自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