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嶙峋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山石或岩石因自然作用形成独特、险峻的形态,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特征 形容奇形怪状的石头重叠高耸,具有突兀、险峻的视觉效果。例如桂林山水中的“怪石嶙峋”便典型体现了这一特征。
补充说明
- 可用于描述山势(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或岩石景观(如“怪石嶙峋的山峦”)。
- 在文学作品中常与“瘦骨嶙峋”等词搭配使用,但后者更侧重形容人或动物消瘦。
二、相关近义词
怪石嶙峋: 与“奇石嶙峋”基本同义,强调石头形态奇特且重叠。 奇峰罗列
孤峰崛起:突出单一山峰的险峻感。
三、文化背景
神话传说:部分文献提到,怪石嶙峋的山石可能源于神话中岩石修炼成精的传说,如“由岩石修炼而成,死后化为狰狞怪石”。
成语出处:常见于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词中,如刘禹锡《陋室铭》虽未直接使用,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句为后世文人仿效。
四、用法示例
自然景观:黄山以“奇松怪石”著称,可表述为“黄山怪石嶙峋,松涛阵阵”。
人文景观:古建筑群因岁月侵蚀形成独特形态,如“庙宇依山而建,怪石嶙峋,更显古朴”。
综上,奇石嶙峋通过“奇石”与“嶙峋”两个词的结合,精准描绘了山石形态的独特美感,既可用于自然景观的描写,也可引申为其他形态奇特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