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簸不破”与“颠扑不破”在现代汉语中是同一成语的不同写法,二者在含义、用法和来源上均无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一、核心含义
两者均指理论、学说等因正确性而无法被推翻,常用于形容具有科学性或真理性的观点。例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二、词语结构与来源
结构:均以“颠”(跌倒)和“扑”(拍打)为动词,形成动宾结构,强调“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的意象。
来源:均出自宋代程颐、张载的哲学论述,如《朱子语类》卷五记载:“伊川(程颐)‘性即理也’,横(张载)‘心统性情’二句,颠簸不破!”。
三、常见搭配与近义词
搭配:多作谓语或定语,例如:“他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颠簸不破的验证。”
近义词:包括“颠扑不破”“颠扑不碎”,强调理论或事物的稳固性
反义词:如“不攻自破”“不堪一击”,用于形容理论或事物的脆弱性
四、使用建议
在正式写作和口语中,两种写法均可使用,但“颠扑不破”更为常见。若需强调“摔打”的动态过程,“颠簸不破”稍显生僻,建议优先选择“颠扑不破”。
综上,二者为同一成语的不同表述,不存在实质差异。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