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造句,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历史战乱类
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火纷飞,导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2. 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破败不堪,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最终推动唐朝衰落。
3. 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大地哀鸿遍野,疮痍满目,人民陷入水深火热。
二、自然灾害类
1. 春季大旱导致粮食歉收,加上蝗虫灾害,形成“哀鸿遍野”的惨状。
2. 179年大疫爆发,疫病横行,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
3. 2007年汶川地震摧毁无数房屋,当地陷入哀鸿遍野的困境。
三、社会动荡类
1.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股市崩盘,投资者哀鸿遍野。
2. 网络泡沫破裂后,创业公司倒闭潮涌现,青年群体流离失所。
3. 政治动荡时期,灾荒频发,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四、其他场景类
1. 中东战争导致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形成“哀鸿遍野”的人道危机。
2. 现代都市中,房价高涨使普通家庭流离失所,成为城市哀鸿。
补充说明:
“哀鸿遍野”多用于形容天灾人祸导致的悲惨景象,如“战乱之后,又遭旱灾,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则强调人民生活困苦到无法维持基本生计,如“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
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鸿雁》,本义指大雁因失群而哀鸣,后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建议造句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或现实场景,注意成语的比喻意义与语境的契合度。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