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后诸葛亮”的相关表述,综合搜索结果可整理如下:
一、核心含义与出处
核心含义 该词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常用于讽刺那些事前未作判断,事后却装作早有预知的人。
出处
最常见的出处是现代小说《煤城怒火》第二十二章,原文为:“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这句话通过反语手法,讽刺了决策者事前缺乏远见。
二、相关表达与延伸
固定搭配
- 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形容事前无见解,事后却空谈。
- 马后炮:源自象棋术语,现比喻事后才采取行动。
反面教材
该词多用于批评决策迟缓或逃避责任的行为,例如:“项目失败全因缺乏前期调研,真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
三、使用建议
语境选择: 该词带有明显贬义,适用于批评性语境,需注意与中性表达“诸葛亮”区分。 替代方案
四、相关典故补充
诸葛亮形象对比:诸葛亮以未卜先知著称,如“未出茅庐,知天下三分”,与“事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
类似成语:如“先斩后奏”(先行动后报告),也涉及时间顺序的讽刺性表达。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事后诸葛亮”是汉语中兼具形象性与讽刺性的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