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狗签名网—你的签名好帮手

毛狗签名网—你的签名好帮手

端午的习俗与端午的诗词

59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习俗与诗词紧密关联,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包含丰富的民俗活动。以下是综合整理:

一、端午节的习俗

纪念屈原

最核心的习俗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楚国百姓划龙舟、投粽子以驱散江中的鱼虾,防止其侵食屈原遗体。历代文人亦以诗词表达哀思,如文天祥的《端午感兴》:“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象征驱邪避灾。唐代张建封的《竞渡歌》生动描绘了龙舟赛的激烈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最早用于祭祀屈原,后演变为日常习俗。陆游的《乙卯重五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挂艾草与菖蒲

艾草、菖蒲被认为可驱邪,民间在门上悬挂以驱疫。文天祥《端午感兴》:“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佩香囊与饮雄黄酒

香囊内装香料,驱虫避灾;雄黄酒则用于消毒。苏轼《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二、端午节的诗词

屈原相关

- 贾谊《吊屈原赋》:

悲愤控诉昏君奸臣,“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 王充《满江红·端阳前作》:追思屈原,“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 陆游《乙卯重五诗》:描绘端午习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龙舟竞渡

- 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

以龙舟争标展现热闹场面,“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 舒頔《小重山端午》:描写群龙舟竞渡,“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

端午情怀

- 杜甫《端午日赐衣》:

宫廷端午赐衣,体现皇家礼仪,“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 殷尧藩《同州端午》:借端午抒发离愁,“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三、其他习俗补充

纪念伍子胥:吴国忠臣,传说端午为其投江复仇。- 曹娥祭父:东汉孝女,因投江寻父形成庙会。- 恶日习俗:先秦以五月为毒月,民间有避端五日之俗。

端午诗词与习俗共同承载着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既有对先贤的追思,也反映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