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对封建孝道的态度是复杂而深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封建孝道的批判
虚伪与残酷性
鲁迅通过“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经典孝道故事,揭示其虚伪性。例如“郭巨埋儿”中,郭巨为“存孝”而牺牲子女生命,鲁迅指出这种行为“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
对儿童生命的漠视
封建孝道常以牺牲儿童利益为代价,如“老莱娱亲”中老莱为博父母欢心而装疯卖傻,“郭巨埋儿”则直接导致儿童死亡。鲁迅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种“愚孝”教坏了后人,违背了“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孝道的本质
鲁迅认为,孝的本质是“仁”,而非简单的服从或牺牲。真正的孝应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而非封建礼教所强加的规范。
文化背景的批判
《二十四孝图》是封建君主制度下产物,鲁迅借此批判民族劣根性,如盲从、愚昧等。他主张应保留真孝的精髓,摒弃被篡改的愚孝形式。
三、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反对愚孝教育
鲁迅反对用“二十四孝”等古籍进行儿童教育,认为其内容荒诞,会扼杀儿童的天性和独立人格。他主张教育应关注人性与理性,而非机械地遵循传统。
白话文的倡导
文章中,鲁迅批评当时反对白话文的复古倾向,强调“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他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传播新思想,使文化更贴近大众。
总结
鲁迅对封建孝道的态度是辩证的:既批判其虚伪与残酷,又承认其中蕴含的合理成分(如仁爱精神);既反对愚孝教育,又尊重真孝的本质。这种态度体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对后世文化反思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