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著作,共81章,分《德经》(前37章)和《道经》(后44章)两部分。以下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原文及译文,综合多个权威版本整理而成: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道,非常道”:能言说的“道”并非永恒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能命名的名称并非永恒的名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虚无)是宇宙初始的状态,有(存在)是万物的根源;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用无欲的境界观察道的奥妙,用有欲的视角把握其规律;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妙至极,是通向所有奥妙的大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美”与“恶”的辩证”: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丑恶便随之产生;
“善”与“不善”的相对性:皆知善时,不善便显现;
“有无相生”:有与无相互依存,如难与易、长与短;
“圣人之道”:顺应自然无为,教化以身作则,成就而不居功,功成身退。
核心思想
道的玄妙性:
道超越语言与名相,需通过无欲无执的境界体悟;
辩证思维:
美恶、善恶相对立,实为统一整体;
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规律,避免人为干预。
版本建议
不同版本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核心思想一致。建议结合注释阅读,可参考《道德经》权威译注本,如王弼注本或杨伯峻注本,以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