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嶙峋峭壁”是一个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结合的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自然地理特征 指山峰、悬崖上因地壳运动、风化作用等形成的陡峭、不规则岩石形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峰峦重叠、层理分明
- 表面凹凸不平,有棱有角
- 常伴怪石林立、植被稀疏的景观
引申含义
除自然景观外,还比喻人消瘦骨立或性格刚直。
二、相关概念
悬崖: 又高又陡的山崖,与峭壁相近但更强调垂直高度 怪石嶙峋
重峦叠嶂:形容山峰连绵不断,与“嶙峋”常搭配使用
三、应用场景
自然景观描述
如峡谷、山岳风光中常见“谷两侧峭壁陡立,巨石杂陈,怪石嶙峋”的描写
人文景观借喻
可形容人骨瘦如柴(如“他面如枯槁,骨节嶙峋”)或品格刚毅(如“这位老者风骨嶙峋”)
四、文学与艺术表现
在诗词、散文等文学体裁中,常通过“嶙峋”一词营造荒凉、雄浑的意境,例如:
“春风熏得人心醉,山水怡情心快慰。峡谷,后面是一串足迹;前面却还是一个谜。谷两侧峭壁陡立,巨石杂陈,怪石嶙峋,踩在鹅卵石上,一跳一蹦,步步前移,旁边缓缓流淌的清凉小溪似流在了心底。”
综上,“嶙峋峭壁”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意象,既描绘地理奇观,也承载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