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兼具历史纪念与民俗活动双重内涵。以下是其来历和主要风俗的简短介绍:
一、端午节的来历
纪念屈原 最广泛流传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因政治改革被流放,公元前278年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划龙舟打捞遗体、投粽祭奠,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其他纪念对象
伍子胥: 吴国大夫,因忠言被害,部分地区以端午纪念其事迹。 曹娥
介子推:春秋时期忠臣,晋文公重耳为逼其归隐,端午有祭介子推的习俗。
原始宗教功能 端午最初为南方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后融入夏季防疫功能,形成“驱邪避灾”的文化内涵。
二、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赛龙舟
通过龙舟竞渡驱赶江中鱼虾,防止其侵食屈原遗体。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吃粽子
用竹筒或粽叶包裹糯米,象征驱邪。最早记载见于东汉,后成为端午必备食品。
挂艾草与菖蒲
艾草、菖蒲具有驱蚊、驱邪功效,民间常挂于门楣或佩戴于孩子身上,形成“端午安康”的祈福文化。
佩香囊
内装艾草、朱砂等药材,既驱邪又表达爱意。古时男女互赠,现多作为装饰。
饮雄黄酒
雄黄酒被认为可驱毒避灾,民间有在端午饮用或涂于门窗的习俗。
其他活动
挂菖蒲、艾叶: 驱邪防疫,民间以菖蒲形剑驱邪,艾草驱虫。 打午时水
赛龙舟起源:传说楚国人划船打捞屈原遗体,后发展为竞技活动。
三、文化内涵与意义
端午节融合了“祭龙图腾”“防疫驱灾”“纪念忠臣”等多重文化元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其习俗在不同地区发展出特色,如湖南汨罗江的龙舟赛、贵州苗族的“龙船节”等,体现了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