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生平经历可分为以下阶段:
一、早年生活与教育
家庭背景 孟子名轲,字子舆,出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属于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
孟母三迁
因父亲早逝,孟母为提供良好教育,三次迁居:
- 初居墓地旁学丧事,后迁至市集习商,再迁至学堂附近终成儒者。
启蒙教育
受《诗经》《尚书》熏陶,自幼立志为儒者,曾师从子思弟子,系统学习儒家经典。
二、游历各国与政治活动
早期游历
23岁左右开始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向诸侯王宣传“仁政”思想,主张“民贵君轻”“制民之产”。
在齐国的经历
- 入齐为客卿,向齐宣王阐述仁政,但未被采纳。
- 后因政见不合离开齐国。
政治挫折
- 在魏国,因反对梁惠王言利,遭拒见后离开。
- 梁襄王继位后,因不满其荒废朝政,孟子再次离开齐国。
其他国家的尝试
- 在滕国提出“井田制”等主张,但因国力弱小无法实施。
- 宋国曾劝说大夫戴盈推行什一税,未果。
三、晚年生活与思想传承
归隐邹国
晚年回到邹国,创办私学,培养弟子,传播儒家思想,著有《孟子》一书。
思想核心
- 提出“浩然之气”,主张人应坚守道义。
- 通过与其他学派论战(如与墨家、杨朱),捍卫儒家立场。
历史影响
尽管生前未获广泛认可,但思想后成为儒家学说核心,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为“亚圣”。
四、重要事迹补充
“断机教子”: 孟母为培养孟子品德,曾因织布机故障而中断织布,以身作则教导其勤奋。 “杀豚不欺子”
孟子一生以仁政为核心,虽仕途坎坷,但通过教育传承和思想斗争,对后世儒家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