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斗争和时评文字的增多:
鲁迅后期杂文的政治色彩更为浓厚,他通过隐讳曲折的笔法揭露了国民党的清党大屠杀等政治事件,体现了他对政治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对旧中国社会的广泛批判:
鲁迅在后期杂文中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对革命文学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真实记录历史:
鲁迅的后期杂文真实记录了中国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
对民族心态的探讨:
鲁迅后期杂文也反映了他对中国民族心态,即“国民性”病根的顽强探索,体现了他对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高度的思想性和文化性:
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极强,他不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现存制度的批判,还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度关注。
自我批评及反思:
在鲁迅的后期杂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批评和反思的影子,他不仅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缺陷,也反思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形式多样丰富:
鲁迅的后期杂文在形式上也是多样丰富的,他通过评论、编年史、讽刺、小品、随笔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鲁迅的杂文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尖锐性,他通过独特的技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揭示了社会黑暗面和人性弱点。
反叛性和异质性:
鲁迅的杂文体现了其反叛性和异质性,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不屈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恕道”、“中庸”传统形成鲜明对比。
艺术性和幽默感:
鲁迅的后期杂文在艺术性方面也达到了很高水准,他的语言无拘无束而极富创造力,同时不乏幽默感,使作品既深刻又好看。
综上所述,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可以概括为政治性、批判性、深刻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幽默感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他的杂文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