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以下是其生平的详细梳理:
一、早年生活与教育
出生与家庭背景 康德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父亲是马鞍匠,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庭经济困难,但父母重视教育,他自幼展现对知识的渴望。
教育经历
- 16岁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神学、哲学、数学等,受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影响。 - 1740年大学毕业,后因经济原因成为家庭教师,持续近10年。
二、学术生涯与思想发展
前批判期(1746-1770)
- 从事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发表《地球绕轴自转问题研究》《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等论文,提出星云假说。 - 1770年被聘为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上学教授,标志着思想转入后批判期。
批判哲学体系(1781-1790)
- 1781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的划分,奠定认识论基础。 - 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探讨道德哲学,强调理性与自由的统一。 - 1790年《判断力批判》总结前两部著作,提出美学理论。
后期活动与影响
- 1793年因《论永久和平》等著作引发争议,1795年因宗教观点遭批判。 - 1797年出版《道德形而上学》,系统化道德哲学体系。 - 1804年病逝于哥尼斯堡,享年79岁。
三、核心思想与成就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 通过“先验哲学”强调理性在知识与道德中的核心作用。- 三大批判
四、历史地位与评价
康德被公认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批判哲学不仅革新了哲学范式,还启发了现代科学和民主制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