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著春秋”出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为:“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这句话通过两个历史典故,阐述了逆境中成就伟业的道理。
一、文王拘而演周易
背景 周文王姬昌因推行仁政触怒商纣王,被囚禁于羑里城(今河南安阳汤阴)长达七年。在囚禁期间,他凭借深厚的学识和哲学思考,推演出了《周易》。
核心意义
文王在极端困境中仍坚持学术追求,体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逆境哲学。他的经历说明,真正的成就往往在逆境中孕育,而非顺境。
二、孔子厄而著春秋
背景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但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先后在陈蔡之间被围困,生活困顿。在此期间,他编纂了《春秋》,这部史书以“微言大义”著称。
核心意义
孔子的《春秋》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蕴含其政治理想和道德评判。其创作背景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的修养观,即在困境中坚守信念,通过学术创作实现精神超越。
三、整体寓意
逆境的价值: 文王与孔子的经历表明,逆境并非毁灭弱者的绊脚石,反而可能激发人的潜能,催生伟大作品。 精神品格
四、补充说明
《春秋》的范畴:虽以孔子命名,但实际是先秦时期列国史书的统称,以“春秋”纪年得名。
历史影响:两部典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影响后世哲学、政治与文学发展。
通过这两个典故,司马迁强调了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品格的重要性,成为后世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奋斗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