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荒马乱与国泰民安是两个具有鲜明对比的成语,分别描述社会秩序的两种极端状态:
一、兵荒马乱
基本含义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常伴随暴力冲突、人口流离失所的惨状。
出处
元代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近义词
兵连祸结、内忧外患、鸡犬不宁、兵慌马乱。
反义词
太平盛世、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用法示例
“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李汝珍《镜花缘》)。
二、国泰民安
基本含义
形容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强调社会稳定与民生改善。
出处
宋·吴自牧《梦粱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近义词
天下太平、歌舞升平、河清海晏。
反义词
兵荒马乱、国破家亡、水深火热。
用法示例
“在姜子牙的治理下,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百姓安居乐业。”(姜子牙治理齐国的历史典故)。
总结
这两个成语通过对比,凸显了和平与战乱对国家发展、民生福祉的深远影响。国泰民安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而兵荒马乱则常因战乱引发对和平的渴望。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