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如何雅称初夏,综合搜索结果分析如下:
朱夏
西晋傅咸在《舜华赋》中首次使用“朱夏”指代夏季,因木槿花在夏季盛开,且“朱”为木槿花颜色,故得名。
孟夏
指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此时草木开始茂盛生长,如杜甫《槐赋》中“践朱夏而乃繁”的描述。
季夏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六月),暑气未消,田家劳作繁忙,如白居易《观刈麦》中“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写照。
三夏
因夏季三个月(孟夏、仲夏、季夏)合称“三夏”,强调夏季整体炎热,如白居易《子夜四时歌》中“仲夏苦夜短”的感慨。
九夏
将夏季分为三旬,每旬一夏,共九夏,突出夏季漫长,如吴芾《早行五首》中“行人九夏热如火”的诗句。
补充说明
“首夏”是夏季最初阶段,但更多作为时间划分概念使用,而非雅称。其他雅称如“炎节”“槐序”等也常被使用,但“朱夏”因文学作品传播更广,成为最典型的初夏雅称。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