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五月初五庆祝,兼具历史、文化与民俗内涵。其来历和习俗可归纳如下:
一、端午节的来历
纪念屈原 最广为流传的传说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政治失意,屈原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为防止鱼虾啃食其遗体,划龙舟打捞并投米团(后演变为粽子),逐渐形成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其他传说
- 伍子胥: 吴越国忠臣,传说其被谗言杀害后,楚国百姓在端午划龙舟以驱散江中害虫,避免伍子胥遗体被侵扰。 - 曹娥与介子推
自然与防疫因素 端午节源于上古对自然的崇拜,五月初五白昼最长、阳气最盛,古人认为此时需驱邪防疫。通过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习俗驱赶疫病,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二、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源于古越部族图腾祭祀,后发展为纪念屈原的活动。现成为国际性体育赛事,象征团结与拼搏精神。
吃粽子
用竹叶包裹糯米蒸制,象征保护屈原遗体。粽子种类丰富,不同地区有特色风味,如咸鸭蛋、绿豆糕等。
挂艾草与菖蒲
艾草、菖蒲被认为可驱邪避疫,民间常将其挂于门楣或佩戴于香囊中。
佩香囊与饮雄黄酒
香囊内装香料,驱虫辟邪;雄黄酒则用于驱蚊消毒,部分习俗认为可保佑健康。
其他活动
- 划旱船: 部分地区保留的原始祭祀形式。 - 挂“艾虎”与“蒲剑”
- 系五彩线:为儿童祈福,寓意驱灾避灾。
三、文化意义
端午节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其习俗融合了自然崇拜、伦理道德与艺术表达,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彰显其国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