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万顷”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描绘自然景观的辽阔与壮美,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意象 形容水面(如江、湖、海)或天空、草原等自然场景呈现出的碧绿或碧蓝的广阔景象,强调无边无际的视觉效果。
字面解析
- “碧波”: 指碧绿的水波,常与“荡漾”“涌动”等词搭配使用。 - “万顷”
二、出处与历史背景
文学典故
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田颖的《玉山堂文集·浩然台诗序》:“北望可见长江一碧万顷,涵虚天涯。” 诗中以长江的辽阔景象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绿波荡漾、千里一碧、碧波荡漾(重复项,可替换为“碧水荡漾”)。
反义词:
碧波万顷强调“广阔无际”,其反义词可包括“波涛汹涌”(侧重动荡)、“局促狭小”等。
四、用法示例
自然景观:
“西沙群岛碧波万顷,风景优美。”(描绘海岛风光)
“湖面碧波万顷,群峰倒影,随季节变换色彩。”(描写变色湖的动态美)
借喻与象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如碧波万顷,奔涌向前。”(以江水比喻民族活力)
五、相关文化背景
时空背景:
唐代文人常以“碧波万顷”表达对自然与宇宙的敬畏,如田颖的诗句将长江的浩渺与“涵虚天涯”的哲学思考结合。
艺术表现:
在绘画、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被用来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例如山水画中用大面积留白表现江水无边无际的感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碧波万顷”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生动写照,更承载了中华文化对自然美的哲学理解与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