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现实表现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总结:
一、思想素质与政治立场
政治坚定: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学习进取: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主动更新教育理念,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提升业务水平。
二、职业行为与工作态度
爱岗敬业:
遵守教学规范,认真备课、授课,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如主讲“人生与社会实践”等课程。
严谨治学:
注重教学设计,采用“三分课堂”等模式,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勤奋奉献:
长期从事专业建设(如焊工实训室建设),不计较个人得失,甘做教育“蚕烛”。
三、教书育人能力
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因材施教。
德育渗透: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如组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
专业发展:
结合行业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如将网络资源融入焊工实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师德规范与自我约束
廉洁自律:
坚守“四个关卡”(权力、金钱、美色、子女),自觉接受监督,保持清贫本色。
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楷模。
自我反思:
定期进行师德自查,针对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如通过教学反思提升课堂管理能力。
五、家校合作与社会服务
尊重家长:
主动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优化育人环境。
服务社会:
参与法律监督、民生调研等工作,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六、典型事例与荣誉
教学成果:指导学生获得省级技能竞赛奖项,或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成绩。
德育案例:帮助贫困学生建立自信,或通过主题班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通过以上维度,教师不仅展现了专业素养,更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感。师德师风建设需以“德立身、身作则”为核心,持续在教育实践中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