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狗签名网—你的签名好帮手

毛狗签名网—你的签名好帮手

朱柏庐先生生平?

59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江苏昆山县(今昆山市),是朱熹的第十三世孙。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但清入关后明亡,他遂不再求取功名,而是选择隐居乡里,教授学生,潜心研究程朱理学,并提倡知行并进的教育理念。

朱柏庐在清初隐居期间,以教书为业,他的教育方法深刻影响了许多学生。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因此撰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他还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其教学精神和严以律己的态度深受尊敬。

朱柏庐在清初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和杨无咎并称为“吴中三高士”。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朱柏庐染疾,临终前嘱咐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朱柏庐的主要作品包括《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治家格言》,这部格言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并在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柏庐的一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通过教育传承了理学思想,并以身作则,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他的教育和学术成就,以及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