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及其出处如下:
一、严监生(《儒林外史》)
出处:清代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
典型情节:临终前因灯芯问题执拗,要求家人挑掉一根灯草才肯咽气,展现极端吝啬与迷信。
二、卢至(《一文钱》)
出处:明代徐复祚《一文钱》。
典型情节:家财万贯却让家人挨饿,拾得一文钱因不愿与乞丐分享而自责,最终因佛祖点化成佛。
三、监河侯(《庄子》)
出处:战国时期庄子《外物》。
典型情节:庄子为借米向监河侯开口,对方以“等封地租金”推脱,体现其吝啬与权势者的傲慢。
四、李梅亭(《围城》)
出处:现代钱钟书《围城》。
典型情节:以伪君子形象出现,临终前因担心灯草浪费油钱而死扣,兼具虚伪与吝啬双重特征。
补充说明
争议性:部分资料将“监河侯”替换为《史记》中的“杨朱”,但多数权威文献仍以《庄子》为准。
文化意义:四大吝啬鬼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财富与品德的价值观,常被用作讽刺贪啬与伪善的典型。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