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山不是山”的原句出处,综合多来源信息分析如下:
核心原句来源 该句出自佛教经典《金刚经》。原文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中“看山不是山”是禅宗用以说明“相即空”哲学思想的重要比喻,强调超越表象、直指本质的修行境界。
其他相关文献
- 《五灯会元》卷17《惟信》也收录了类似表述:“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一记载与禅宗修行体验密切相关。
禅宗三重境界
该句常与禅宗三重境界结合阐释:
- 初见阶段: 如孩童般以直观感受认知世界,对应“看山是山”; - 修行阶段
- 觉悟阶段:超越执着,回归本真,对应“看山还是山”。
其他可能的误解
部分资料误将《金刚经》与宋代青原行思的禅宗思想混淆,但综合多份文献,《金刚经》是更权威的出处。
总结:
该句通过“山”的比喻,揭示了从表面认知到本质觉悟的哲学过程,是禅宗思想中极具代表性的命题。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