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最能体现诸葛亮忠心耿耿的句子是 "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但更核心的表达是 "以身许国,忠贞不二"。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忠诚表达
"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这句话直接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责任感。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在荆州失守、内部分裂的困境中,依然受命北伐,展现了其不畏艰险、忠于使命的品格。
"以身许国,忠贞不二"
该句更深刻地揭示了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对蜀汉政权至死不渝的忠诚。他不仅完成了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更以生命践行了“忠陛下”的誓言,成为忠诚的代名词。
二、其他相关名句补充
"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表达了对刘备的无限忠诚与自责,担心无法完成使命辜负先帝信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历史背景补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反复强调“忠”的内涵:既有对刘备个人恩情的感激,也有对蜀汉政权兴复汉室的使命感。这种双重忠诚使其成为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忠臣形象。
综上, "以身许国,忠贞不二"最能概括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展现的忠心耿耿,既包含对先帝的感恩,也包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