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扑不灭”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iān pū bù pò,意思是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该成语出自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原指物体无论受到多大的冲击都不会被破坏,引申为理论、学说等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详细解析:
字面含义
- “颠”指跌倒、翻滚;“扑”指敲打、冲击。合起来形容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依然保持完整,不会被破坏。
引申含义
- 该成语常用于形容理论、学说、真理等抽象概念的稳固性,强调其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实践验证的特性。
用法示例
- 正确用法:
> 这一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经受了无数次验证,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性
- 错误用法:
> 他的观点虽然自认为颠扑不灭,但缺乏实证支持
注意事项:
该成语是固定搭配,不可拆分使用(如“颠扑不灭的错误”属于搭配不当);
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
综上,“颠扑不灭”是形容理论或学说具有不可动摇的正确性,常与“真理”“真理不灭”等表述结合使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