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的原因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分析:
一、理想幻灭的追忆与怀旧
留学经历的影响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教育理念和浪漫主义诗风熏陶,形成了“爱、自由、美”的人生理想。康桥作为他求学和灵感萌发的地方,承载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回国后的理想破灭
然而,回国后他屡次遭遇挫折,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为“卑微的残苇”,理想主义理想破灭的痛苦促使他重新审视过去。康桥成为他寄托情感与回忆的载体,故地重游时触发了深层的感伤与怀念。
二、故地重游的直观触发
1928年归国途中的偶然重游
该诗作于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从英国回国途中,因紧急事务中断了康桥的游览。在马赛乘船时,他独自面对大海与天空,触发了对康桥往事的追忆。
未及时记录的遗憾
由于时间紧迫,他未能当场记录感受,直到归国后整理思绪时才完成创作。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反而加深了诗歌的抒情氛围。
三、艺术表达的必然选择
新月派诗歌特色
作为新月派代表作家,徐志摩追求语言的轻盈与意境的营造。康桥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记忆为他的抒情提供了理想素材。
情感共鸣的延伸
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句,既表达了对康桥的眷恋,也隐含对人生无常的哲思,成为其诗歌永恒魅力的核心。
综上,《再别康桥》是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产物,既有对康桥美好记忆的追忆,也包含对人生理想破灭的无奈,最终通过艺术手法升华为永恒的抒情诗篇。